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活动

屏幕“框住”了他们的童年——何以解忧?唯有“下线”!

发布时间: 2024-04-19 05:00:47  来源:天博app 

  如今,打开抖音、快手等APP,我们能看到不少儿童的身影,他们一夜跻身成为各大视频、直播平台上的宠儿,其中有着百万、上千万粉丝的“网红儿童”不乏其人。而身处农村的儿童又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例如,在抖音APP内检索“农村儿童”的相关关键词,便会出现大量以农村儿童为主要内容点赞数超过十万的视频和粉丝过万的相关账号。

  出于多种原因,很多农村儿童或自愿模仿,或被父母推到镜头前,他们有的通过自己努力拼搏的过程,让同辈获得一个正向的坐标。但是,也有一些农村儿童传递出了不少“负能量”,互联网一面将便利和外界的世界送到他们面前,一面又将魔爪伸入他们的童年。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技术深度普及,尤其是移动上网领域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可以通过一部小小的手机获取和城市孩子一样丰富的资讯。然而,技术是把双刃剑,短视频平台的异军突起裹挟着大量鱼龙混杂的信息,冲刷着孩子未发育完整的三观。

  《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0.3%,其中93.4%的农村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作为上网设备。而在近日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触网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基本拉平,但在具体网络应用上存在差异。城镇未成年网民使用搜索引擎、社交网站、新闻、购物等社会属性较强的应用比例均高于农村6个百分点以上,而农村未成年网民使用短视频、动画或漫画等休闲娱乐的比例则高于城镇。

  虽然我国经济水平普遍提升,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仍旧不均衡,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再加之以地理环境的闭塞等多重复杂因素,致使农村儿童似乎更加好奇互联网这个神秘的匣子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更加渴望一个与外界对话的窗口。

  正因为以上的种种差异,在网红经济红利的诱惑中,很多农村儿童的父母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未能意识到互联网和短视频带来的“负能”,对很多经纪公司抛来的“橄榄枝”中的运作方式也并不了解,儿童直播带来的大量收入有可能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或是“出头”的办法,这也使得一些家长用孩子博关注、求点赞,甚至将孩子作为“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现实生活中,一些“网红儿童”让人心疼。去年有一则报道,当时12岁的浙江永康男孩舒奥华因为“很会唱歌”,成了小有名气的主播。他每天过着争分夺秒的生活,除了在学校完成学业,还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练习发声,为晚上的直播做准备。他在某直播平台拥有170万粉丝,直播的收入成为一家人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而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不少网友据此认为,父母让他在过小的年纪就承担了本不应属于他的重任,还有些人将这种行为叫做“家庭PUA”。在不影响受教育的基础上,让孩子顺应兴趣唱唱歌,顺带着实现了些许收益,或许无可厚非。可把孩子当赚钱工具,超出了“非利用”层面,那就过了。

  而远在江西省永丰县严辉村的范小勤,也经历了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冲击。因为长得像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范小勤一度在网络上备受追捧。三年前,他曾被石家庄老板带走,得到了出去上学的机会,也做代言、搞直播、拍电影,给家里带来稳定的收入。但在前段时间,媒体爆出范小勤在石家庄频繁缺课、忙于走穴。“小马云”一家及幕后推手再次被送上舆论风口。有人指责,范小勤的父亲范家发为赚钱出“卖”儿子。碍于舆论压力,范小勤被解约回乡。在永丰县政府的安排下,范家发给儿子做了智力检测,结果显示,范小勤智力二级残疾。

  谁来引导?流量当道,特别是不少网红为了博取眼球会发布很多错误引导儿童价值观的内容。农村儿童本身因为缺少这方面的教育、辨别力薄弱,很多孩子还缺乏来自长辈的正确引导,因此他们便成了整个互联网生态环境中的薄弱端。如果此时的监护人不能给予他们及时的救助,反而有意或无意地主张这样的行为滋生,那农村孩子们的三观建设和身心健康发展该如何是好?

  ;其次,这种行为会在思想意识社会化层面,对孩子未来的职业观、消费观、人生观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甚至让孩子形成一种以丑为美、以畸形为美的不良审美情趣;再次,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行为的正常社会化,让长期沉迷虚拟世界的孩子难以融入真实世界。罗爽建议,应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制度框架下,通过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做出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规定;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网络服务提供者等,应自觉落实民法典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家长更应该自觉成为合格的“数字家长”,共同助力农村儿童的三观建设和身心健康发展。

  高流量的代价是一定程度的隐私泄露,随随便便一个视频都可能暴露孩子的家庭住址和身份信息。“小马云”的家被当作网红打卡地,不良媒体追着孩子报道,显然这群农村孩子还不知道,自己的隐私或许也成为了一种别人的赚钱工具。而这些,往往是他们的父母未曾考虑过的。

  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主体责任,特别要注意保护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与参与权。

  很多家长做出类似不当行为,实际上是家长自身网络素养和法制观念缺乏的一种表现。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必须要回应当下网络社会提出的一系列相关问题,提升家长的网络素养和儿童权利保护意识。

  当农村孩子本就紧张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机会被直播、拍视频剥夺,当他们不得不坐在手机屏幕前当一个“小大人”说着违心的话,当他们没有办法承受网络舆论带来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农村孩子最宝贵的朴实、纯真在一点一点耗尽,一些孩子在不快乐的基础上又新添了新的烦恼。

  如果父母只是分享符合孩子年龄的行为,比如玩玩具或个人特长等,那么无可厚非;但如果将孩子置于成人的操纵和摆布之下,催其过早成熟,所谓的人气关注,只是满足了家长的虚荣心。

  增长,从根源解决问题反观一个个“被迫”营业的农村儿童的例子会发现,在其背后是不良产业链的形成和很多父母的无知和无奈。所以,尽快地平衡城乡之间巨大的经济、教育、数字、信息等“鸿沟”,才是能够真正妥善、有效地保护农村儿童免受网络和直播侵害的基础。

  父母负有责任对于有天赋的农村孩子来说,直播为他们打开了两扇窗,其中的一扇面向光明——极大的改善了他的生活环境,为他的家人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不晓得知名度以及粉丝的关爱;另外一扇却晦暗不明,而其中家人日渐膨胀的欲望,或许就让他承担了本不该属于他这个年龄的重担。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平台也是未成年人自我展示、发挥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但直言不讳让孩子成为养家的顶梁柱,甚至让他不想直播的时候也要直播,抛开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定性不谈,至少暴露了成年人的“缺位”。

  直播作为一种技术和平台,没有原罪,但是一旦家人的欲望被助长了一分,农村孩子们未来失控的风险也就多了一分。无论何时,孩子的天赋和能力,都不该被父母用来解决面对生活的乏力。

  仍旧不容忽视比起父母,对平台的监管要更扎实到位。“青少年模式”、防沉迷系统下的种种规制要继续发力,还要创新技术手段,补上监管漏洞。比如,很多爆火的农村“网红儿童”账号难以被发现,是因为注册者多是孩子父母。对此,平台如何强化监管,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同样需要自省在短视频大行其道的当下,我们也有一定的自省力,警惕自己充当了“网红儿童”的助推者。当受众的我们都擦亮的双眼,这类不良的农村“网红儿童”问题或许才能真正地被有效解决。

  来源丨央广网、央视网、新京报、新华社、中青网、中青报、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澎湃新闻、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