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给营销“新”人的11条建议

发布时间: 2024-05-01 11:16:43  来源:天博app 

  我是理工科背景(北航电子信息工程硕士),转入市场营销岗位5年。做得“还不错”,在一家新兴的社交互动营销公司-时趣做到高管(离开时是分管营销的副总裁),而后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营创科技。

  然而,我认为这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掌握了一套系统的适合营销人的,让左右脑均衡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进入一个新领域,我认为最快的方法是通过读书搭建框架。比如,在学习销售的时候,有著名的解决方案式销售方法;在学习市场营销的时候,就有《营销管理》这样最综合全面系统的巨著。

  我是从事社会化媒体营销这一行的。但,对于系统学习这件事情,我是反社会化媒体的,或者说,社会化媒体的特点是东西新、快,但同时也会不系统,容易给人带来焦虑。

  举个例子:很多人初入营销这一行,都会被创意难倒,也会迷失在社会化媒体热点追逐的自嗨游戏中。其实,对于创意的生成,詹姆斯•韦伯•杨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经典小册子《创意的生成》中就讲到:

  很多人习惯追逐大师。各种交流,勾搭,套近乎。宗教般地狂热。但是,在营销领域,除了菲利普•科特勒和刚刚去世的杰克•特劳特,并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大师”。

  现在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大师,他们的各种言论,其实并没有被反复验证过,不是说讲得没有道理,但毕竟是一家之言。他所谓的“技巧”和“方法”,换到另外的时间、空间、消费者环境和竞争环境下,可能并不适用。

  碰见最多的年轻朋友,就是把目标想得远大,一碰见困难就灰头土脸。说好听点,叫理想和现实行动永远不匹配;说难听点,就是眼高手低。“人往往会高估自己一年的变化,低估自己五年的变化”。

  很多人是看得多,做得少。张口闭口“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认为自身都会了。写句推广文案就露馅,“这是我朋友开的店,多多关照!”“请大家帮忙转发,转给需要的朋友!”你是在对谁说?别人为何需要关照?为啥要转发?用户利益呢?

  小到每天的To Do List,每个项目,每件事情开始做之前的规划,中途变化的应对,到完成以后的复盘。思考和总结都是必不可少的。我的体会是,想和做之间,我可能要用超过50%分的精力在思考,这是保持精进的灵魂。

  小到头脑风暴,周报,月度总结。大到活动策划,项目复盘,结案报告,季度Plan,年度规划,无一不是自己总结进步的机会。

  有人习惯每天早上6点起床锻炼,有人习惯思考时,有人习惯跑步时思考难题。

  有人习惯每周日晚上提前安排好下周工作规划,然后安然入睡,周一一早有条不紊低走进公司。因人而异,最重要的,是寻找自我提高效能的节奏。

  时间永远永远是不够的,其对于想做出一番成绩,获得更多成就的人来说。所以,哪些时间一定要留出来呢?

  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有做这些事情,不管工作和生活,遇到多少难关,你才能进入正向循环。

  这个像极了营销活动中的日常运营和Campaign战役。日常的习惯和运营解决的是系统性、打基础的问题。有些难题就需要阶段性地去突破。比如,集中一段时间攻克写作,集中一段时间完成一个项目……

  实际上,人从走出象牙塔那天起,就只能是自己做自己的老师了。同事,导师,领导,公司培训,外部讲座……都只能帮助你解决某一个方面的学习问题,而系统的学习,只能靠自己。不要想当然以为,“因为我年轻,所以我不会,所以你要教我”。事实上,我认识的聪明人、有所建树的人,他们的知识从来就不是等着别人教的。

  《士兵突击》许三多是养料。《摔跤吧,爸爸》是养料。埃隆.马斯克和乔布斯创业的故事是养料。生活中优秀的朋友,突破难关的“英雄故事”是养料。

  一个乐观的人,能在环境中、从他人的故事中,吸取对自己有利的养料,迅速成长。

  我们创办「营创成长营」,以及今天开这个专栏,也是给新型营销人提供各种养料。

  人总是要不断学习,突破自己的认知。否则,过一天和过一年有啥不一样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也永远是个“新人”,我对“新人”的定义是:敢于自我批判调整,自我迭代更新,突破自己过往经历和认知的人。

  营创成长营是品牌营销官和增长官,系统搭建数字营销知识体系,学习社交新平台、新案例、新技能的大本营。

  我们会跟随营创实验室创始人@漩涡 和营创智囊团导师,在一个月内完成6个模块的学习,并获得营创实验室1年的VIP会员资格,跟随36位顶级营创智囊团导师,在营创实验室VIP社群中保持精进和成长,享受主题沙龙优先参与,课题成果优先获取,免费参与营创图书馆和读书会等优先权益。

  集中课程时间:7.1-7.29 7月1日(周六),7月15日(周六)和7月29日(周六),3天线堂大课

  截止今日,第一批录取已完成,25席还剩15席,新型营销官/增长官,我们在营创实验室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