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加快构建中原经济区建设财税支撑体系

发布时间: 2024-03-29 09:32:41  来源:天博app 

  2011年,财政部累计补助我省各类资金2509亿元,较2010年增加了545.9亿元,增长27.8%,占全省财政支出的59%。今年截至4月底,财政部已补助我省各类资金1739亿元。

  立国为政,非财莫举。数字背后,是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力的财政支撑。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铿锵步伐,我省构建中原经济区建设财税支撑体系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事关亿万人民福祉的宏图大业,也是财政工作的临场“大考”:既要持续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这个“老四难”,又要积极应对“土地哪里来、减排哪里去、要素怎么保、物价怎么办”这个“新四难”,件件都不能忽视,干啥都需要花钱,更要做好财政“大文章”。

  一年前的5月24日,《财政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合作备忘录》在北京签署。这是国家部委与我省签署的第一个共建中原经济区合作备忘录。

  早在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之时,省财政厅就精心谋划,迅速行动,在北京召开国家级层面的中原经济区建设财税政策研讨会,邀请全国知名财税专家组成调研组来豫调研,完成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财税政策专题报告,促成了国家部委与省政府签署共建合作备忘录。

  “备忘录全文1839字,每一字、每一句都蕴含着资金投入的加大、扶持政策的倾斜和先行先试的机会,为我省更好地争取中央支持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平台。”省财政厅厅长钱国玉说。

  据统计,2011年全年财政部累计补助我省2509亿元,较2010年增加了545.9亿元。特别是财政部采纳了我省建议,在测算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资金时,采用了对人口大省、产粮大省和财政困难地区有利的因素,仅此两项对我省补助483.86亿元,比2010年增加110.4亿元,总额和增量均居全国第一。

  中原经济区建设,源头活水不断。2012年3月,财政部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2012-2016年期间每年给予我省中原经济区建设专项财力补助10亿元,由我省统筹用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发展,重点用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

  先行先试,是中央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方式之一。财政部给予的试点政策倾斜,让河南得到了更多发展机遇。

  国务院研究设立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和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时,财政部予以积极支持,在国家10个部委中第一个签字通过。

  在全部取消我省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11.2亿元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帮助消化我省新增粮食财务挂账69亿元,有效减轻了产粮大县负担;将我省产粮大县由85个增加到101个,2011年给予奖励资金15.9亿元,比2010年增加3.4亿元;将我省小农水重点县由46个增加到67个,生猪调出大县由40个增加到49个,更多的县享受到了中央支持政策。

  财政部还将我省纳入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省,三年内可争取中央投入专项资金9亿元。2011年我省继续被财政部定为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省份,获得试点资金7500万元;灵宝、卢氏、栾川被确定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点,获得资金2亿元……

  省财政厅站位全局,围绕“凸显科学发展、凸显方式转变、凸显民生改善”的要求,坚持“有钢使到刀刃上,有钱先尽老百姓”的理念,主动谋划、主动献策、主动买单。

  集中财力办大事。在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集中财力打“歼灭战”,努力办一件,成一件,制度化一件——2011年,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八项关键举措”,在年初落实筹措514亿元保障资金的基础上,年中再次多方筹措120亿元紧急投放,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着力民生民心,全省财政民生支出2824.1亿元,占全省支出的66.5%,公共财政的阳光越来越惠泽万家。

  转变方式巧运作。集中精力学习实践“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重大命题,在“转”字上狠下功夫,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作用,用“小钱”办了“大事”,用“闲钱”办了“急事”,让有限资金发挥出了最大效益——2011年,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引导社会投资,启动实施百亿城乡建设筹资计划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计划,当年融资84亿元用于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再次分别充实10亿元资本金,引导218家投融资公司累计融资632亿元,157家政策性担保机构累计担保贷款614亿元。

  今年以来,省财政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扩需求、创优势、破瓶颈、惠民生”四个着力点,提出了22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涉及财政资金近100亿元,其中新增投入65亿元,目前各项政策正在积极落实。

  中原经济区建设,财政理当先行。只有先行,才能为破解新老难题筹集更多真金白银;只有先行,才能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提供有力财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