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造芯片要靠光刻机那做基础软件要靠什么?

发布时间: 2024-04-27 06:31:53  来源:天博app 

  众所周知,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之下,我国在ICT产业方面受到了来自国际的多重限制,这使得我国在发展数字经济、提升产业质量方面遭遇了极大挑战。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阐述和分析时,几乎所有人都会提及高制程的芯片工艺。但实际上,在我国ICT产业全面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过程中,芯片只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与芯片问题同等重要的还有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在内的基础软件。其原因也很简单,硬件是ICT系统的身体,而软件则是灵魂。

  曾几何时,基于传统IP模式的商业软件在行业内拥有无可撼动的地位。每一家商业软件公司和每一款商业软件都有其独特的技术和存在价值,如果用户需要,那么付费就是理所当然的。这一商业模式促使各大软件公司快速完成了原始积累,但公司与公司之间、IP与IP之间却逐渐形成了巨大的技术鸿沟,系统性、综合性的软件创新也因此变得异常困难。

  而后,开源软件和开源协议出现了。开发者和软件公司可以基于简单的开源协议就能够实现代码的直接使用,软件的创新成本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基于开源协议的二次创新和由此带来的商业利益是受到广泛认可并收法律保护的。由此,业内甚至形成了由顶尖开发者和软件公司共同组成的各类开源项目基金会。而这种模式的结果也显而易见,在开发门槛最高、售价最贵、创新最难铺展的基础软件领域,各类Linux操作系统和开源数据库的发行版市占率均超过50%;很多中小型企业亦可在开源体系下凭借独特的技术和服务在市场内分得一杯羹。这其中便包括大量的中国软件企业及广大CSP。

  但在充分享受开源软件红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虽然开源软件极大的降低了ICT创新的软件门槛,但负责对各类开源基础软件内核进行维护和更新的基金会仍坐落在硅谷、西雅图或丹佛,中国公司在其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仍极其稀薄。换句话说,外国公司在必要时能够通过不断的开发方向变更和版本迭代来阻止中国软件公司继续使用相关的开源软件内核,或对这一行为设置障碍。这一点在华为手机和安卓操作系统的例子上已经体现的非常明显了。

  甚至,外国软件公司还可以通过收购重要开源软件的开发、发行商的方法来强行改变某些重要发行版软件的开发和进化方向。在被IBM收购之后,RedHat在产品方向上的变化便是最好的例证。而这同样应该激起国内ICT企业和用户警醒。

  如果按照外国开源基金会发布的内核进行开发,那么中国的开源基础软件就需要直面大型开源企业的激烈竞争;而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国内软件厂商即便有技术亦难有胜算。但如果脱离开源基金会维护的内核版本独立发展,那么,在缺乏市场认同的前提下,基础软件则很可能会逐渐脱离主流,把路越走越窄;而这正是基础软件发展过程中最忌讳的操作。

  对此,基础软件领域内的某专家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在层层限制之下,不仅国内ICT软件市场规模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即便奋战其中的国产软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占比也仅有5-6%。与此同时,国内在基础软件人才的培养领域的现状也令人唏嘘。目前,国内底层操作系统领域相关开发人才只有不到5000人,甚至很多高校已经将操作系统的相关课程从专业必修移至选修;很明显,这会让国内基础软件的长远发展无以为继。

  还是以华为举例。在手机无法搭载GooglePlay框架之后,外国的安卓生态便在很大程度上对华为手机关上了大门。不破不立,华为以此为契机,推出了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鸿蒙OS并将其开源版本的管理权交给了工信部下属的原子开源基金会。凭借优秀的系统架构、广泛的适用性、开放的生态,鸿蒙OS在发布短短3个月后便实现了5000万+的装机量,并且仍在保持高速增长。与此同时,鸿蒙OS还快速进入了智能家居、物联网等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显然,鸿蒙OS和华为已经成功突破了封锁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而有了鸿蒙OS作为借鉴,ICT领域的基础软件发展也就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参照系。其实,国产基础软件的凋敝,错不在开源模式,而在于中国企业没有抓住现有开源体系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因此,在如今的技术发展背景下,国产基础软件想要获得发展仍旧只能走开源道路,只不过相对于加入已有的外国项目基金会体系,中国需要自己的基金会、自己的开源生态、自己的内核版本。

  而在2019年底,华为基于ICT领域关于企业操作系统的十多年积累,开源为欧拉(openEuler)。

  欧拉操作系统是基于Linux内核进行了大量的模块化改造和其他功能改进,在大幅缩减内核体积的情况下,提升了OS在虚拟化、容器等场景下的性能、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并为包括鲲鹏在内的众多国产处理器进行了适配。同时,借助先进的模块化架构,第三方软件开发商将更容易实现基于欧拉的二次开发和创新,并可保证在基础代码层面与基于相同内核的其他商业发行版具备广泛的共通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欧拉是一款基于开源协议的操作系统,并没有来自华为的商业发行版。换句话说,所有基于欧拉的商业化操作均由遵循相关协议的第三方来完成。而欧拉社区的管理、运营和维护也是基于“共享、共建、共治”的原则进行。

  首先,作为Linux的一个分支,欧拉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开发者在Linux开发上所积累的大量经验,并且通常只需小幅改在便可完成与现有Linux软件的适配工作。在第一步上,欧拉并没有把自己的路走窄。

  第二,华为并不会亲自下场与第三方软件伙伴展开竞争,这便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第三方的商业利益,并且有助于更多第三方投身欧拉的生态。毕竟,一款开源操作系统要想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和应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让开发者“用爱发电”;要让庞大的开发者能够在这个生态中看到商机。

  第三,参考鸿蒙,欧拉的未来主导权大概率可能会落在某个国内的开源基金会手中,并且这个基金会大概率会拥有政府背景;那么欧拉的发展必定会更符合中国ICT产业发展的需求,国内厂商和开发者的话语权也便能够得到根本性的保障。这就为欧拉未来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机遇了保障。

  第四,由于采用模块化设计并对各类国产处理器提供了广泛支持,大多数第三方的二次开发都可在无视底层硬件架构差异的情况下,以模块的形式被挂载在OS的内核之上。这既能保证第三方开发者在欧拉发行版上的创新效率,也能让各类欧拉发行版能够更好的适应云、边、端等不同的应用场景的需求,极大的扩展欧拉生态的用户基数。而一旦欧拉能够借助各类发行版一统云边端,那么整个中国ICT软件行业便能大幅降低开发创新和适配成本,获得ICT软件行业获得发展与竞争的体系性优势。

  第五,欧拉目前触达用户的主要方式是借助国内领先的OSV、还有系列公有云厂商、如百度、移动、联通等,凭借它们在市场上的高歌猛进,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尝试这一操作系统,市场接受度和社区活跃度也有望快速上升。其后的生态发展也很可能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

  不论鸿蒙OS还是欧拉,中国厂商在ICT基础软件上的集体创新和发力还都仅仅是开了个头。虽然二者都有高超的技术底蕴和操盘策略,但现在就评判输赢为时还过早。不过,鸿蒙OS和欧拉的出现的确也为中国基础软件的后续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和参考。伴随二者的发展,更多国产基础软件厂商或可加入生态,或可以同样的发展模式而被市场和资本所理解;而不论软件厂商以何种方式参与中国ICT基础软件市场,其发展都能少走很多弯路。

  痛点带来需求,困境激发创新。中国ICT基础软件要想达成质的飞跃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例如产业配套、生态认同、人才培养和认证等等;但很多时候,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